中英专家共聚,从全球视野共探安宁疗护事业发展
2024年10月13日,中英安宁疗护高峰论坛暨长三角一体化生命服务事业智库首届国际论坛在礼济学院隆重举行。此次高峰论坛由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安宁疗护与医务社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聚焦安宁疗护的全球视野与地方实践,国内外安宁疗护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业者等出席论坛。论坛与第20个“世界安宁疗护日”主题呼应,更对当前中国居民善终照护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深刻剖析与展望,旨在通过跨界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安宁疗护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论坛在嘉宾致辞中拉开帷幕,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剑亭(▲)、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盛智明(▼)、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启华(▷)等先后致辞,并强调了安宁疗护在提升民众生命质量、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安宁疗护教育与实践的国际新视角
在主题演讲环节,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副教授Stephen Mason带来了“全球视角下的安宁疗护教育”的主题演讲。他从两个国际发展项目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全球缓和照护教育的现状与挑战,介绍了两个安宁疗护国际发展项目,强调了制定普遍适应的缓和照护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教育质量的建议。
随后,英国圣克里斯托护理院首席执行官Helen Simmons就“从医院到社区:卫生保健与社会照护合作的安宁缓和照护整合路径”进行了阐述。她指出,通过卫生保健与社会照护的有效整合,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连续的安宁缓和照护服务,从而提升其生命末期的生活质量。
“哀伤辅导”系列课程助人重建生命意义
今年,随着《悲伤辅导服务》推荐性民政行业标准及有关地方标准等技术文件的出台实施,生命终末期者及其亲属的心理和情绪健康,愈加受到相关领域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为此,礼济学院将专门打造哀伤辅导系列课程。
本次论坛特邀美国资深哀伤咨询师(GC-C)刘新宪带来“哀伤干预与辅导”的预告课程。课程融合团体与个体咨询精髓,通过实战演练与深度解析,指导哀伤辅导的核心技巧,为丧亲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
中国居民善终照护研究关怀人口全生命周期质量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团队主持的“中国居民善终质量报告”成果在本次论坛发布,该报告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善终照护质量现状,揭示了影响患善终过程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构建整体性社会善终体系的建议。报告不仅为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呈现了涵盖医疗服务和技术支持、社会观念改变、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支持的全方位照护思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程明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兰雅心(▲)、英国利物浦大学助理教授方超(▼)、代表研究团队解读报告。
安宁疗护事业在中国持续发展
论坛还就上海安宁疗护护理发展、安宁疗护20年历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充分展示了中国安宁疗护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广阔前景。东方肝胆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丽就上海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模式进行阐述并提出发展思考,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安疗需求增加,上海已建立政府主导、社区为依托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通过网格化建设为患者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安宁疗护团队是国内安宁疗护领域的先驱,建立了全国首个三甲医院姑息安宁专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主任成文武强调了以症状管理为目标,以心理情绪支持与持续沟通为基础的“全人”安宁全面照护,并指出了安宁-殡葬社工在安疗全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论坛总结
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专家组组长施永兴在论坛总结中回顾了中国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历程,指出自国家开展安宁疗护政策试点以来,上海市积极响应并推动了安宁疗护服务的实践与发展。他强调,发展满足人民需要的安宁疗护服务,不仅需要医疗技术和专业人员的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死教育。
随着人们对生命全过程品质提升的诉求,善终照护话题必将逐渐走入社会关注视域。本次高峰论坛深入探讨了安宁疗护的全球视野与地方实践,发布了“中国居民善终质量报告”,强调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提高生命终末期质量、发展善终照护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对生命尊严的维护,更是对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将为构建更加完善、人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开启安宁疗护与生命服务协同发展新模式。